看规范,真的很枯燥,我们通常“急功近利”,带着问题去搜索自己想要的答案,但是对一些好像跟我们答案无关的信息,就自然是入目不入心了。本文以距离连接器最近的固定点是多远这个问题进行切入,具体来谈谈这个问题。因为很多时候,我们说出去的话,心里是没底的。
这图,是不是很眼熟,只要你翻过USCar-2,在震动/机械冲击那一章节,肯定见过它。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这是什么?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这是测试的时候,固定点距离连接器的长度。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品出来什么味道了吗?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是的,这个数值,就是我们上面那么问题的答案。有人说,不对,这分明不是线束设计规范,是连接器的。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对的,它是连接器的,可是如果在实际线束设计中,这第一个固定点,超过了这个100mm,比如200mm,那么会怎样呢?就有可能(注意,我说的是可能)连接器出现诸如信号瞬断、端子烧蚀(你说什么,还会引起端子烧蚀?),等连接器失效的现象。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为什么?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请考虑一下端子的感受,考虑它的受力情况。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因为这个连接器在设计的时候,它的设计者就考虑了,它的端子物理载荷是100mm的导线,而非200mm的,有人可能会不屑,100mm,200mm能差多大呢?文章源自线束工程师之家-https://www.suncve.com/harness-anchor-point-closest-to-connector/
理论上,差了整整一倍。
这就如同,你只能扛起100斤的东西,让你抗200斤,你要不要骂人?
当然,连接器是不会骂人的,但是你会弄出它五劳七伤来。
“不行!我没这么大空间给你!一个搞线束的,不考虑好好配合,整天的提条件!”XX主机厂工程师“温柔的,春风拂面般”的跟你说。
怎么办,人家是客户,客户是上帝呀!(什么,你竟然在嘀咕“所以客户不是人”?)
这确实是个问题,但还是该怎么办呢?这种情况确实也挺常见,有时,去争取了,但是争取不到这样的空间。
测试,按照实际长度和角度,去测试吧,我亲爱的朋友,测试会告诉你,是客户牛还是它牛。
你可能还会说,我就不是100mm,也没问题啊。是的,每一个设计都会有余量,但是这个余量到底有多大,你知道吗?
所以,关键的问题是:
XX同学,你是否愿意,你的一辈子当中的每一次设计,都要去用拼人品、碰运气的方式进行验证?
Yes,I do!
如果是这样,那么好吧,you won,呵呵。
好了,扯得有点远了,再回来,大家看到了吗?我们有很多的关键的东西,是藏起来的,并没有告诉直接告诉你,这是你这个问题的答案,但是,不管你忽视不忽视它,答案始终不曾离开,依旧在那里苦苦的等你。
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了几十年,看起来红红火火,可是平心而论,我们掌握了多少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呢?
我们都是身在其中的工程师,扪心自问,我们是否进行了深度思考,独立思考?
这是我们一辈子的必修课。
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,匹夫有责。
本文特约作者:邱伟